2021年3月5日,是心律失常病区例行“周五学习日”,恰逢惊蛰,微雨新卉,大地回春。当天下午2点,心律失常病区如期举行了第九次制度(指南)与业务学习活动。
罗凡主治医师对刚刚见刊的“心衰药物治疗新流程”进行了解读。传统的心衰药物治疗流程是在干体重的前提下,先顺序滴定ACEI/ARB、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(MRA),再酌情选用ARNI、SGLT2i。新流程则先顺序启用β受体阻滞+SGLT2i和ARNI,再应用MRA。大家对为什么新流程将传统流程中处于“末位”的SGLT2i和ARNI提前使用进行了热烈讨论。王勇副主任认为,SGLT2i和ARNI是在收缩性心衰传统药物治疗“金三角”基础上的“又一角”,具有重要临床意义,是临床治疗心衰的新的有效武器。廖德宁主任认为,新流程的突出标志是以倍他受体阻滞剂、SGLT2i作为首发,再酌情(血压、肾功能、及血钾等)加用ARNI和MRA。从EMPA-reduce和DAPA-HF等实证医学研究结果可以看出:SGLT2利尿作用温和、肯定,无需调整剂量,药后一月内症状改善明显,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,一般不会引起电解质紊乱,在改善心衰症状的同时,还可降低心衰再住院和死亡率、改善肾功能,适合在心衰早期即开始应用。但由于常规剂量SGLT2i,每天仅增加尿量约400ml ,远不如袢利尿剂利尿效果强与快,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将“湿体重”转变为干体重,故一般应先采用袢利尿剂实现干重后再启用SGLT2i。ARNI则在诸多方面优于传统的ACEI和ARB,故新流程倾向直接应用,而非等ACEI/ARB效果不佳时再换用。然而,真实世界结果显示,ARNI药后低血压发生率较高,可引起病人生活质量下降和肾功能恶化,故在临床应用时需要注意。
黄文明采用CBL(Case Based Learning)授课法探讨了“房颤诊疗的4S评估法则与ABC路径管理”。强调在心律失常病区推广开展房颤诊疗4S评估法则与ABC路径管理具有重要临床价值,认为ABC路径管理中,抗凝预防卒中应该是房颤治疗的基石,在此基础上采用更加有效的心率和心律控制,如射频消融治疗等,可以更好的改善症状、提高生活质量。此外,对房颤患者进行随访,建立完整的临床随访数据链,对病情的判断和治疗的选择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
最后,王勇和黄文明分别对“2月份心律失常病区医疗效率、质量与耗占比”等进行了总结和分析。
黄文明首先汇报了2月份心律失常病区效率与质量指标。2月份受春节长假影响,出院人次较元月份有所减少,但手术人次却无明显减少,住院手术病人占比提升到31%(元月份为23.5%),且均为四类手术。2月份临床路径入径率也明显提高到88%(元月为71%),平均住院日及人均药费明显下降。黄文明认为,住院手术病人占比的提高,体现了心律失常病区以治病救人(而非检查保健)为重要担当的宗旨,是心律失常病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。王勇结合详实数据,分析了病区耗占比居高的主要原因是四类治疗性手术较多,这些手术均需要使用高值耗材。并提出了“降低耗占比”的具体措施,如严格控制高值耗材使用指证、合理复用体表一次性耗材、合理收费等。
廖德宁教授强调:病区的一切医疗行为,必须要将病人利益置于首位,绝不允许本末倒置。同时也要厉行节约,决不浪费、更不能挥霍宝贵的医疗资源,只有做有良心的病区和医师,才能确保病区的可持续性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