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何为经皮穿刺肺活检术?
肺穿刺活检是用活检针经皮肤直接穿刺至肺部可疑肿瘤部位,取下一小块活体组织,通过病理切片、基因检测等方法来鉴别肿瘤性质、原发部位、分化程度、转移情况以及基因分型的一种手段。活检是目前获得组织学和病理学诊断的唯一手段!

二、经皮穿刺肺活检术的适应症
需要明确病变性质的孤立结节或肿块(如随访中增大)、多发结节或肿块,以及肺实变者;
经纤维支气管镜、痰细胞学检查、胸水细胞学检查无法明确诊断的局部肺实变者;
怀疑恶性的磨玻璃病变者;
已知恶性病变但需要组织学类型或分子病理学类型者(如局部晚期肺癌,放化疗前需取得标本明确诊断);
疾病进展或复发,对组织学或分子病理学类型需要再次评估者;
其他如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失败或阴性的部分肺门肿块、未确诊的纵隔肿块、疑似恶性纵隔淋巴结者;
炎性病变性药敏试验及细菌培养。
三、经皮穿刺肺活检术的禁忌证
不可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,或有严重的出血倾向者;(所以有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会增加出血风险。建议在穿刺前停用药物一周,华法林则停用至凝血正常。)
严重肺动脉高压、肺心病和肺血管性病变(动脉瘤、动静脉畸形),以及严重的高血压未控制者;
心功能不全、急性心肌梗死6周内、严重心律失常者;
紧邻膈肌的小病变或紧邻心脏、大血管或主支气管的中央病变,穿刺风险很大;
穿刺路径上有明显的感染性病变,肺内或胸腔内有化脓病变者;
肺大疱、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、肺气肿、肺纤维化等肺功能较差者;
病人不能合作、不能平卧或者无法控制的剧烈咳嗽;有时候需要麻醉师配合进行麻醉干预,但这种穿刺需要非常慎重。
考虑肺包虫病。
四、经皮穿刺肺活检术的活检方法
目前认为经皮肺穿刺活检法有两种。
经皮肺针吸活检(FNA)和组织切割活检(CNB)。都有相应的针吸活检针(细胞学检查)和切割穿刺针(组织学检查)。
针吸穿刺针目前型号通常用16G和18G规格;切割活检通常用18G和20G型号的同轴系统穿刺针,分为手动、半自动和全自动切割活检针。不同的厂商的穿刺针是不同的。
两种方法在诊断敏感性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。切割活检法能获取更多的组织学标本,能进行进一步的分子检测,帮助明确肿瘤亚型及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。
五、如何选择穿刺次数?
若条件允许,不同部位都能获取标本行细胞病理学检查,能全面反应结节(或肿瘤)的病理特征,但穿刺次数增多带来的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应增高。实际穿刺次数根据病灶的特征、穿刺的难度、并发症的有无、标本的质量等而定。有研究者认为至少穿刺2次为佳。无论是操作者的经验还是病灶的位置,安全都应该优先考虑。
1.组织切割活检根据切割组织针的切割槽的长度。
若病灶偏大,并无明显增高的出血风险,则考虑多次取材,若病灶偏小,或穿刺后针道出血明显,可一次穿刺即可
2.针吸活检则根据病灶大小、病灶周围的血管等来判断穿刺抽吸次数。
若病灶及周围组织相对安全,穿刺不良反应少,可考虑多次抽吸活检以获得足够的标本进行诊断。
六、穿刺活检一定能取到阳性病理标本么?
活检的成功率并非100%!受患者配合程度、病灶大小等多种因素影响。
直径≤8mm的肺结节活检阳性率70%-75%;
直径9mm-10mm的肺结节活检阳性率为80%-85%;
直径11mm-20mm的肺结节活检阳性率为85%-95%;
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2次甚至多次活检!
七、穿刺活检会导致肿瘤扩散么?
的确存在穿刺导致肿瘤转移的风险,但发生率极低,约5/100000-1/10000。以下因素可能会导致肿瘤种植转移风险升高:1.恶性程度越高,越容易出现针道转移;2.穿刺针的直径越大,和肿瘤接触的面积也就越大,从而导致概率增加;3.穿刺的次数越多,种植转移的概率越大。
八、肺穿刺活检有哪些主要并发症?如何处理?
气胸:发生率12%-25%不等,与病灶位置、穿刺针粗细及手术者经验密切关系。
处理:少量气胸无需处理,可自行吸收,需避免剧烈活动。大量气胸或有明显呼吸困难需进行胸腔闭式引流。
出血:发生率约为1/10,与肿瘤位置、周边有无大血管有关。
处理:轻度咯血无需特殊处理或予止血药物治疗,大量出血需介入栓塞或外科手术治疗。
九、穿刺活检之后病理结果一般多久能出来?
病理标本需要经过:取材、固定、脱水、包埋、切片、染色等一系列处理,再经病理科医生读片后才能得出初步结论,这段时间大概需要3-5个工作日。当难以做出形态学诊断时,需进一步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查(免疫组化),可能需要再延长3-5个工作日,特殊情况可能需要2周甚至1个月